close

  在回國後的第一天,不顧時差的疲憊,跑去看了我期待已久的電影
            ── King Arthur 亞瑟王

  電影一開始的前言中,就說明本片有經過查證的歷史作為註腳,也就是說導演已經向觀眾表明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。

  時間回溯到歐洲中古黑暗時期(羅馬帝國崩潰動亂的時代),在羅馬擴張版圖併吞各國時,由於所屬族群被打敗,加上羅馬帝國一些不成文的規定(從五世紀後便開始受到羅馬限制),在到了一定年紀後就被帶走服役,為羅馬人奮戰十五年;十五年後才能重獲自由,這群武士的領導者Arthur,是個具有羅馬和英格蘭雙重血統的英雄人物,更是一個戰功彪炳,從未敗戰的武將。(一開始是由第一武士Lancelot的小時候帶過)

  由Arthur帶領的這些享譽盛名的武士(Sarmatian),在即將的到自由之際,羅馬帝國決定撤出不列顛,被自私的羅馬教皇要求再接受一次艱難的任務,以換取應得的自由;深入敵軍,營救羅馬未來主教,在這次的救援行動中,卻發現羅馬貴族長期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狹義的信仰,迫害信仰不同的異教徒,並施以嚴重刑罰。

  Arthur發現他原先崇尚羅馬的規範、自由、已經被扭曲。他心中的羅馬已經不存在,之前他為了捍衛理想的羅馬帝國,殺害了和他有血緣的黥面族,他迷惘了。亞瑟從中救出Guinevere(黥面族族人),帶領所有人遷往安全的地方,以躲避Saxons的攻擊。此行將面臨的一大強敵──驍勇善戰的Saxons(薩克遜人),他們正策劃著血洗羅馬貴族的部落。

  當他們一行人,走到了凝結成冰的湖上,薩克遜人已經趕到;Arthur命令族人先走,留下六名圓桌武士和Guinevere,總共八人一起和薩克遜兩百大軍奮戰,他們以智取勝,利用射擊軍隊的兩旁,讓敵人因驚恐而向中靠攏,使冰層無法承載重量而破裂,但這個方法還是沒有辦法造成冰層完全斷裂,其中一名武士Doganet?其他人犧牲,拿著斧頭衝到前面對著地上猛砍,終於順利讓冰層斷裂,使許多Saxons躲避不及,紛紛掉落。Doganet成功的阻擋了敵人,但自己也壯烈的犧牲,順利的解救了羅馬未來主教。

  Arthur受到基督徒信奉「人皆生而平等而分宿命天定」的理念打動,決定與黥面族首領Merlin聯手抵抗掠殺成性的Saxons。

  在得到自由後,Arthur決定留下當不列顛人,獨自面對薩克遜人,一個人站在山頭看著朋友和百姓撤離時,在他最需要幫助時,其他五名圓桌武士原本已經踏上歸途,因為難捨兄弟知情,在開戰時突然折回,選擇與Arthur並肩作戰,和黥面人共同擊退了薩克遜人,雖然最後還是失去了Lacelot。

  從此,Arthur與Guinevere共結連理,建立了大不列顛國。


  我們所看過的《石中劍》、《巫師梅林》、《圓桌武士》、《聖盃》都是跟亞瑟王有關的書,其中《石中劍》以描寫亞瑟王兒時為重,《圓桌武士》則是解釋了「圓桌」的概念──沒有主從之分,圍圈而坐。

  《亞瑟王》這部電影,就像最近幾部片一樣,想把傳說中的人物「去神格化」,用普通人的角度切入,重新詮釋流傳很久的經典傳說。企圖用平民化的表現方式,將這些重要的傳說元素安插在劇中,這雖然顛覆了傳統,而且忠於史實的敘述方式,卻把亞瑟王這個腳色打造的過於平民化;就像《西遊記》如果把神話的部分抽掉,也不過就是部《西域遊文學》吧?!

  導演有把Arthur的王者風範拍出來,但我覺得過於拘泥於所謂的Freedom「自由」。而且交戰的畫面,也沒有想像中的震撼人心,反而是書中的描寫更能讓讀者發揮想像力,有更吸引人的空間,而且我覺得有點像是運用《三國演義》的計謀。

  電影是以「多主角」的呈現方式,但也因為這樣,讓很多的角色沒有辦法詮釋出個人特色。就以第一武士Lancelot來說,在電影裡完全看不出第一武士的風範,反而像是個懦弱的武士,一直想勸退Arthur;巫師梅林Merlin,原以為會在其中有吃重的演出,但卻只是黥面族的首領,好像只是個配角。

  不過,整體來說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,雖然排除了神話性的亞瑟王與圓桌武士的故事,但對於亞瑟王有非常寫實的刻畫;算是一部結合友誼、愛情、榮譽、勇氣的戰爭史詩片。

  我個人覺得,這部片有點像《神鬼戰士》的外傳,和《特洛伊:木馬屠城計》比起來卻是好太多了,當影片沒有了傳說的元素,卻還是能呈現出Arthur的王者風範,不像特洛伊一樣,影片完全沒有了靈魂。

  其中一直強調的「自由」,所謂自由不就是擁有「選擇」的權利,雖然有時候我們無法享有身體的自由,但卻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思想的自由。
 
  嗯 
    思想的自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mystery 的頭像
    linmystery

    linmystery

    linmyst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